鎖定生產關鍵環節 精確推導產品產量
來源:納稅籌劃網 作者:安徽國稅局 人氣: 發布時間:2022-08-04
摘要:鎖定生產關鍵環節 精確推導產品產量 企業基本信息 陜西省咸陽市某保健品生產企業,成立于2001年,注冊資金800萬元,職工人數220余人,系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企業主要產品為某口服液...
|
鎖定生產關鍵環節 精確推導產品產量
?
企業基本信息
陜西省咸陽市某保健品生產企業,成立于2001年,注冊資金800萬元,職工人數220余人,系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企業主要產品為某口服液,產品所用原材料為中草藥、食用添加劑、蒸餾水等。產品主要通過經銷商分銷給各藥店和超市。
采集數據信息
通過綜合征管軟件和納稅人向稅務機關報送的相關資料提取了企業數據信息:
1.相關稅收情況。2006年應稅收入為4813萬元,2005年為4511萬元,較上年增加302萬元;2006年進項稅為483.31萬元,2005年為364萬元,較2004年增加119萬元。2006年末存貨為98萬元,較年初增加減少13萬元;2006年開具發票4650份,每份發票平均繳納增值稅額720.22元。
2.財務信息。2006年末貨幣資金余額為566萬元,較年初增加339萬元;2006年發放工資總額為237萬元,較上年多支出32萬元。
案頭分析
評估人員將采集的數據和資料進行對比,除稅負、每份發票平均繳納增值稅額差異較大以外,試圖從企業生產的表象進一步尋找蛛絲馬跡。經分析,該企業存在以下疑點。
疑點一:保健品為高附加值產品,企業每元生產工人工資產出額僅為20.3元,低于全市26元的平均水平,同時大大低于保健品行業31元的參考值。
疑點二:主要生產設備產出能力較低。該企業現有的生產設備年可生產5毫升裝口服液4320萬支,而企業2006年申報收入4813萬元,相當于銷售2925萬支,生產能力與銷售量相差1395萬支,生產能力只發揮67.7%,但企業用電量卻呈上升趨勢。
疑點三:該企業2006年產品主要由中藥基液與其他配液合成。中藥基液與其他配液的配比關系為1∶0.8.產成品口服液=中藥基液用量×(1+0.8)。經測算:2006年生產成品口服液=17100萬毫升,約3420萬支。依此計算,生產能力應為79.17%。
疑點四:該企業2006年耗用5毫升包裝瓶3452萬支,包裝瓶按理論數據每10萬毫升成品口服液應消耗2萬支,考慮到包裝品搬運、自身質量、企業設備等影響,正常損耗在8‰~10‰之間,每10萬毫升成品口服液實際消耗應為1.84萬支左右。
根據包裝瓶計算,該企業生產量=34520000×5/100000×18400=3175.84萬支。
疑點五:該企業2005年度銷售收入4511萬元,主營業務成本1966萬元,應繳增值稅額434.39萬元。2006年度銷售收入4813萬元,主營業務成本2137萬元,應繳增值稅額334.9萬元。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2137-1966)/1966×100%=8.7%,應稅銷售額變動率:(4813-4511)/4511×100%=6.69%,應納增值稅額變動率:(334.9-434.39)/434.39×100%=-22.90%,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與應稅銷售額變動率彈性系數=8.7%/6.69%×100%=130.04%,大于1;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與應納增值稅額變動率彈性系數=8.7%/-22.91%=-37.98%,小于1.
約談舉證
為了破解疑點,評估人員決定對該企業相關人員進行約談。評估人員根據案頭分析疑點問題,制定了詳細的約談方案,及時下達了稅務事項通知書,并按照規定現場制作了約談筆錄。該企業相關人員針對疑點答復如下:
一、針對每元生產工人工資產出額,企業人員解釋為,口服液生產工藝復雜,企業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自動化程度較高,除主要技術人員以外,其他操作人員素質要求并不很高,因此,工資支出較少。
二、針對生產設備產出能力較低,企業人員解釋為,企業目前生產能力發揮不足是事實,主要原因是市場相對銷售不暢,以銷定產,以減少庫存。用電量上升是因為企業2006年存在基建項目,用電量增大,而且這部分用電已經作了進項稅額轉出。
三、關于中藥基液換算產量大于實際產量,企業人員解釋為,目前市場上的中藥材質量不一,遇到質量次的,用量就大一些。
四、關于耗用包裝瓶換算產量大于實際產量,企業人員解釋為,部分產品經包裝后,在滅菌環節發現質量有問題,無法銷售,這部分產品被銷毀。
五、對于稅負下降,業務成本變動率與應稅銷售額變動率彈性系數與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與應納增值稅額變動率彈性系數背離問題,企業解釋為,企業為擴大市場份額,采取了類似傾銷的手法,大大降低了售價,在銷售猛增的同時,成本也呈上升趨勢,但是增值額降低,稅負率下降,彈性系數背離。
六、每份發票平均繳納增值稅額較低,企業解釋為,產品除銷售給分銷商外,也銷售給部分零售商,企業對這部分購買者也按規定開具發票,因此發票用量大,而金額較小。
企業的解釋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存在疑點。疑點背后是否還隱藏著其他問題。評估人員決定到企業實地進行核查。
實地核查
評估人員深入企業,了解到該企業保健品生產的一般過程,產品生產流程為:浸泡-煎煮-離心-濃縮-二次離心-配液-精濾-灌裝-滅菌。產品所用原材料種類繁多,輔料主要包括:蜂蜜、單糖漿、甘草酸等。企業用工人數與企業報送數據相符,技術人員共有8人,其余均為普通操作員工。2006年企業確有基建項目,基建已完工,并作固定資產處理。
企業生產工藝管理健全,生產計劃部門根據計劃將備好的原料投料,生產中按照批生產記錄及工藝規程的要求進行工藝操作,同時及時監控生產設備的各項技術指標,詳細記錄各生產工藝過程中的濃度、密度、PH值、溫度等各項指標,生產控制臺賬、批生產記錄齊全,數據記錄完整。
從企業生產工藝上看,企業的解釋均存在合理性。那么,癥結在哪里呢?評估人員推測,企業生產工藝完整,在成品環節會不會存在問題呢?評估人員有意來到產品的最后一個環節———滅菌環節。企業滅菌前進行燈光掃描,掃描不合格,產品銷毀。合格后采用專用設備滅菌。在詳細了解滅菌的過程后,核實企業采用水浴式(口服液)檢漏滅菌柜,主要依靠高溫循環水滅菌,并且設備帶有耗用水記載功能,遂上前查看。設備顯示,每進行一次滅菌,蒸汽消耗量80公斤,耗水600公斤,每次滅菌3萬瓶。目前共進行滅菌1060次,共耗水636000公斤。評估人員以此為2006年共滅菌產品3180萬瓶。共應申報收入為5231萬元,較企業實際申報收入多418.12萬元。
評估結果
企業方面最終承認,企業生產的產品有一部分簡單包裝不入成品庫,而是另行保存,專用于饋贈和試用,也有部分產品以質量不合格為名,賬面記載銷毀,實則直接發給代銷點。兩種方式均不開具發票。其中簡單包裝所用的包裝物也不直接從原材料庫領用,而是購回后單獨保管,直接使用。上述共增加銷售收入418.12萬元,該企業合計補繳增值稅71.08萬元,并按規定交納了滯納金。
?。ū景咐申兾魇叶悇站痔峁?/t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