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分析指標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來源:安徽稅務籌劃網 作者:安徽稅務籌劃網 人氣: 發布時間:2022-08-15
摘要:一、關于時點數和時期數的問題 財務分析中各項指標所使用的數據均來源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 而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 利潤表反映企業在...
一、關于時點數和時期數的問題
財務分析中各項指標所使用的數據均來源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 而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 利潤表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 現金流量表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流入和流出。可見, 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 即時點數, 而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定會計期間”, 即時期數。從理論上講, 時點數與時點數比較, 起點一致; 時期數和時期數比較, 時間跨度一致, 由于口徑一致, 直接從報表上取得數據即可, 但時點數和時期數由于口徑不一致, 不能直接進行比較, 需要進行換算。下面以常用的指標進行說明:
( 一) 時點數與時點數比較
指資產負債表數據之間的比較, 例如流動比率(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 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資產負債率( 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產權比率( 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 、總資產增長率( 本年總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 等指標。這些指標大部分直接取期末數據, 即時點數, 便可計算出結果, 有的數據需要先進行簡單計算, 比如速動資產、本年總資產增長額, 再根據公式計算出結果。
?。?二) 時期數與時期數比較
主要指利潤表數據之間的比較, 例如已獲利息倍數( 息稅前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營業利潤率(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 、成本費用利潤率( 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 、營業收入增長率( 本年營業收入增長額/上年營業收入總額) 、營業利潤增長率( 本年營業利潤增長額/上年營業利潤總額) 等指標, 個別指標還包括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數據之間的比較, 如盈余現金保障倍數( 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 .這些指標大部分直接取一定期間內的數據, 即時期數便可計算出結果, 有的數據需要先進行簡單計算, 如息稅前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 再根據公式計算即可。
?。?三) 時期數與時點數比較
指利潤表與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數據之間的比較, 前者如應收賬款周轉率( 營業收入/平均應收賬款余額) 、存貨周轉率( 營業成本/平均存貨余額) 、流動資產周轉率( 營業收入/平均流動資產總額) 、固定資產周轉率( 營業收入/平均固定資產凈值) 、總資產周轉率( 營業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總資產報酬率( 息稅前利潤總額/平均資產總額) 、凈資產收益率( 凈利潤/平均凈資產)等指標, 后者如現金流動負債比率( 年經營現金凈流量/平均流動負債) .這些指標的共同特點是, 分子是時期數, 分母是時點數。通常分子可以直接取數, 或經簡單計算,而分母要取年初數與年末數的平均數, 如果各期時點數余額的波動性較大, 也可以采用各期余額的平均數計算。
二、指標分析的頻率問題
在職稱考試的教材中, 為了簡單起見, 各類指標均以年度指標或年末數為例, 但在實際工作中,年度分析的時間跨度較長, 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 往往進行半年度、季度分析甚至是月度分析。這樣, 在計算各項指標時, 時點數就要用到期初數與期末數的平均數, 比如半年度的期初期末數、季初及季末數、月初與月末數, 而不只是年初數和年末數的平均數。另外, 在計算營運能力指標時, 根據分析的需要, 計算期天數相應地由360天調整為180天、90天或者是30天。這樣對指標的分析才更加科學、合理。
例如, 某企業6月份的利潤表反映, 上半年的營業成本為7000萬元, 6月底的資產負債表反映年初存貨余額3000萬元, 6月末存貨余額4000萬元, 則平均存貨余額為3500萬元。通過計算, 上半年的存貨周轉率為2次, 存貨周轉期為90天( 180天/2) .這里的計算期天數就不是全年的360天, 而是上半年的180天。同理, 如果計算每季度的存貨周轉率, 計算期就應用90天。
三、應收賬款周轉速度的指標
應收賬款周轉率指企業一定時期內銷售收入凈額同平均應收賬款余額的比值, 即企業本年度內應收賬款轉為現金的平均次數。如果按此指標計算, 分子包括的范圍比分母包括的范圍要小, 產生口徑上的不一致, 需要進行完善。筆者認為, 分子在銷售收入凈額的基礎上應加上應向購貨方收取的增值稅銷項稅額。對于廣大的一般納稅人來說, 可用銷售收入凈額乘以1.17, 對于小規模納稅人來說, 可用銷售收入凈額乘以1.06或者1.04.因為在日常的貨款回收業務中, 每收到一筆貨款, 通常不區分包含多少收入和包含多少銷項稅額, 所以, 在應收賬款余額中通常也包含增值稅銷項稅額。例如, 某公司全年的銷售收入凈額為16000萬元, 平均應收賬款余額是2000萬元, 按原指標計算的應收賬款周轉率為8次, 應收賬款周轉期為45天; 若按完善后的指標計算, 即銷售收入凈額乘以1.17, 則應收賬款周轉率為9.36次, 應收賬款周轉期為38.5天。與原結果相比, 存在一定差距, 但更加準確和符合實際情況。
四、三年平均增長率指標
涉及到三年平均增長率的指標主要有營業收入三年平均增長率、銷售收入三年平均增長率、利潤三年平均增長率、資本三年平均增長率等指標。在中級會計資格的《財務管理》教材中,“ 資本三年平均增長率表示企業資本連續三年的積累情況, ……式中, 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權益指企業三年前的所有者權益年末數, 比如在評價2007 年企業績效狀況時, 三年前所有者權益年末數是指2005 年年末數”。筆者認為, 其中的“2005 年年末數”應修訂為“2004 年年末數”, 因為所有者權益年末數為時點數, 只有以2004 年年末數為起點, 經過2005 年年末、2006年年末到2007 年年末, 才是三年。而如果以2005 年年末數為起點, 經過2006 年年末到2007 年年末, 才是兩年。這不同于教材前面的“ 營業收入三年平均增長率”, 因為營業收入是時期數,在評價企業2007 年的績效狀況時, 三年前營業收入總額就是指2005 年的營業收入總額。同理, 在計算利潤三年平均增長率時, 基期利潤總額是指本年度往前算( 含本年度) 的第三年度的利潤總額。也就是說, 三年平均增長率指標, 由于時期數和時點數的不同, 基期或起點的選擇也不一樣, 應注意區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