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設計股權比例時,最好不要按照各個股東的出資比例分配股權。因為一個公司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技術、管理、人脈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共同作用,所以,應將公司股權分為資金股、技術股、人才股和資源股。在給每位股東設計股權時,必須按照每位股東提供的資金、技術、管理、人脈等資源給公司未來帶來的貢獻值及其比例權重綜合計算每位股東應分配的股權比例。下面以一個案例給有說明以饗讀者。
【案例:A公司各位股東的股權比例如何設計?】
(一)基本情況介紹
A公司是剛成立的網絡技術企業。甲出資50萬,負責管理,乙出資20萬,負責技術,A公司的技術與運營團隊共6人,均為90后,沒多少積蓄,共出資30萬,也是負責技術。一個公司的高管人員丙看重A公司的發展前景及團隊,打算投資100萬。因此A公司注冊資金定為200萬。甲、乙和技術與運營團隊,在公司全職工作,既出資又出力,且甲、乙在公司4年內不離職。丙是兼職人員,只是出資100萬,不參與公司的任何管理,丙是相信甲與乙的為人才投資的,中途有離職的可能,且丙向甲、乙承諾:出大錢占小股,底線為20%。請問如何給甲、乙、丙、技術與運營團隊設計合理的股權比例?
(二)股權比例設計方案
第一步:經大家一起協商一致:將公司的股權分為兩部分:資金股和人力股,其中資金股占比40%,人力股占比60%,在人力股中,甲管理人力股占40%、乙的技術人力股占10%,技術與運營團隊的人力股占10%,人力股分4年解鎖。
第二步:計算各股東的股權比例:
甲的股權比例為:甲的出資比例20%(50÷200)×資金股比例40%+甲的管理人力股40%=50%;
乙的股權比例為:乙的出資比例10%(20÷200)×資金股比例40%+乙的技術人力股10%=14%;
丙的股權比例為:乙的出資比例20%(100÷200)×資金股比例40%+丙的技術人力股0=20%;
技術運營團隊的股權比例為:技術運營團隊的出資比例10%(30÷200)×資金股比例40%+乙的技術人力股10%=16%;
各位股東的股權比例如下圖所示:

第三步:分紅權分4年成熟,解鎖。當合伙人離職時,分紅權全部收回,可由甲或乙代持。人力股分4年成熟、解鎖是指每年成熟的人力比例(人力股比例÷4),如果中途離職,則剩余的年份×25%計算的股權比例由公司收回。各股東分紅的股權比例是按照資金股的比例加上人力股的比例。因此,各股東4年中分紅的股權比例計算如下:
(1)甲分紅的股權比例計算如下為:
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10%+第一年末的人力股比例40%÷4=20%;
第二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10%+第二年末的人力股比例40%÷4×2=30%;
第三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10%+第三年末的人力股比例40%÷4×3=40%;
第四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10%+第四年末的人力股比例40%÷4×4=50%;
(2)乙分紅的股權比例計算如下為:
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4%+第一年末的人力股比例10%÷4=6.5%;
第二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4%+第二年末的人力股比例10%÷4×2=9%;
第三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4%+第三年末的人力股比例10%÷4×3=11.5%;
第四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4%+第四年末的人力股比例10%÷4×4=14%;
(3)技術與運營團隊分紅的股權比例計算如下:
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6%+第一年末的人力股比例10%÷4=8.5%;
第二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6%+第二年末的人力股比例10%÷4×2=11%;
第三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6%+第三年末的人力股比例10%÷4×3=13.5%;
第四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資金股比例6%+第四年末的人力股比例10%÷4×4=16%;
(4)丙分紅的股權比例計算如下:
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100%-(甲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乙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技術與運營團隊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100%-20%-6.5%-8.5%)=65%;
第二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100%-(甲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乙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技術與運營團隊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100%-30%-9%-11%)=50%;
第三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100%-(甲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乙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技術與運營團隊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100%-40%-11.5%-13.5%)=35%;
第四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100%-(甲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乙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技術與運營團隊第一年末分紅的股權比例)=(100%-50%-14%-16%)=20%;
具體計算后的結果入下圖所示:

通過以上股權比例設計,解決了投資方出工不出力、及全職的創始團隊出工又出力的問題,體現了人力資本的價值。
來源:肖太壽財稅工作室 作者:肖太壽
最忌諱的股權比例設計:平均分散股權
所謂平均分散股權,即股權分散,沒有明顯大股東的情況。創業公司股權平均分散,基本上九死一生。因為平均分散股權存在以下弊端:
(一)股東搭便車,沒有人真正為公司負責。
(二)決策成本高。大家都是主人,又沒有在話語權上能說了算的人,遇事吵吵嚷嚷,議而不決。
(三)容易導致內部人貪腐。
管理人員需要有人監督,在平均分散股權模式下,對每個股東來說,監督帶來的收益不大,而監督需要成本,精力,時間,得罪人,等等。因此誰也不愿意監督,于是導致內部人貪腐。過去的大集體——生產隊,人民公社,就是“平均分散股權”的極致。事實已經證明,那是沒有效率的。
(四)容易引起股東之間的矛盾。
平均分散股權的設計方法,肯定會出現股權除不盡的情況,就會導致一個股東的股權比例比其他股東多那么一點點,而多那么一點點,會導致話語權大大的不同。
例如:3個股東平均分配100%的股權,除不盡,于是一個股東占33.34%,另外兩個股東占33.33%。那個多0.01%的股東,跟另外任意一個股東很容易達成一致,即可超過三分之二,能夠做出重大決策,而另外兩個占33.33%的股東就沒有占33.34%的股東的決策權利:可以跟另外任意一個股東達成一致,即可超過三分之二,能夠做出重大決策的方便。
例如:6個股東,也是除不盡,于是其中一個股東占16.7%,另外5個各占16.66%,或者有4個占16.67%,2個占16.66%,不論那種情況,股東之間的小小差異,都會導致話語權大大的不同,引發股東矛盾。
|案例分析|
海底撈股權之爭的啟示
(一)海底撈最初的股權結構:平分股權(最差的股權結構)
1994年,有四個要好的年輕人在四川簡陽開設了一家只有4張桌子的小火鍋,后來他們快速發展,成就了今日的海底撈。這四個要好的年輕人,兩男兩女結成了兩對夫妻。他們就是海底撈股東張勇夫婦和施永宏夫婦。最初的時候,現任海底撈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勇并沒有出資,是其他3個年輕人湊了8000元,而這四個人各占了25%的股份。出現了海底撈最初(1994年)的股權結構是平分股權,其股權結構如下圖1所示:

圖1:1994年的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股權結構
隨著企業不斷壯大,沒有拿過一分錢的張勇認為企業發展需要一個經理,他提議自己要當經理。施永宏同意了。張勇還認為另外3個股東跟不上企業的發展,于是毫不留情的先后讓他們離開了企業,只做股東。
張勇最早先讓自己的太太離開了企業,2004年讓施永宏的太太也離開了企業。張勇夫婦與施永宏夫婦各占50%法人股份。
(二)海底撈股權結構的調整
2007年,正是海底撈快速起飛的時候,張勇竟然讓和自己奮斗20年的兄弟,和自己擁有同樣股份的施永宏下了崗。這還沒有結束,施永宏離開海底撈后,張勇又以原始出資額的價格,從施永宏夫婦的手中購買了18%的股權,張勇夫婦成了海底撈68%的絕對控制股東。68%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二。海底撈股權關系變化如下圖2所示:

圖2:海底撈股權關系變化圖
(三)海底撈股權變化的啟示
1、最差的股權結構是平分股權,股權平分=死亡。
2、好的股權結構標準:
第一,一定要有帶頭大哥的股東,即核心股東,能夠拍得了板的股東,核心股東必須占有公司67%以上表決權的股東。
第二,股東之間必須相互信任。海底撈的股權調整,其實相當于公司二股東施永宏給大股東張勇做了一次股權激勵。
來源:正坤財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