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連鎖店“變臉”加盟店的納稅評估案例
來源:安徽財稅網 作者:安徽財稅網 人氣: 發布時間:2022-08-04
摘要:眼鏡連鎖店 變臉 加盟店的納稅評估案例 一副出廠價僅幾十元的眼鏡,零售價可以賣到數百上千元,眼鏡行業的毛利率高達55%以上。最近兩年,大連市西崗區國稅局管理二科的李燕和她...
眼鏡連鎖店“變臉”加盟店的納稅評估案例
一副出廠價僅幾十元的眼鏡,零售價可以賣到數百上千元,眼鏡行業的毛利率高達55%以上。最近兩年,大連市西崗區國稅局管理二科的李燕和她的同事們一直在默默地關注這個行業稅收負擔率的起伏變化。今年他們對大連地區一家規模較大的眼睛連鎖有限公司進行了納稅評估后,意外地發現這個行業牟取高額利潤的手段并非僅僅是提高零售價格那么簡單。
連鎖店萎縮,加盟店擴張,企業意欲何為
李燕有個喜歡收集和研究企業各項財務報表數字的習慣,她案頭工作的大部分時間用來對企業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利潤率、增值稅稅負等數字進行各種排列組合。她說:“就像玩那種填字游戲一樣令人著迷。”日子久了,李燕逐漸從中發現了很多別人沒有看出來的問題。
就說這家成立于1994年的眼鏡有限責任公司吧,注冊資金50萬元,職工190人,主要經營眼鏡以及配件的銷售。十幾年的工夫,原來一個普通的眼鏡廠已經有了29家連鎖店,市場占有率由不足30%攀升到50%,成為大連同行業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最高的企業??墒菙[在李燕面前的該企業2006年~2007年的財務報表上的各類數據卻透露了與企業發展規模不對稱的信息。其中,從2006年下半年出現2家加盟店開始,此后半年的時間里加盟店增加到10家,原來的連鎖店卻減少到21家,而增值稅稅負則由原來的8.06%下降到7.14%.企業為什么要在市場看好、自有資金雄厚的條件下頻繁轉換經營模式,人為減少自己旗下的連鎖店而把利潤分給加盟店呢?連鎖與加盟之間是否有關聯關系?在這些數字變化的背后隱藏著企業怎樣的動機和目的?李燕和她的同事們帶著這一系列決定對其開展納稅評估。
實地調查,發現加盟店真實面目
第一次約談雙方都很客氣和謹慎,企業的財務經理慢條斯理地回答了稅務人員的疑問:關閉連鎖店是店鋪因搬遷改造而不得已采取的經營策略,為了彌補損失,必須通過引入加盟店獲取加盟費收入。公司同各個加盟店之間都有加盟合同,加盟店除按規定交納加盟費外,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相互間沒有價格轉移等關聯關系。
按照企業自己的解釋,一切似乎都很正常,但是李燕隱約中還是感到有些核心問題被回避了。既然正面的約談收獲不大,那就迂回深入開展實地調查吧。她和同事們先后數次進入各個加盟店,每一次都按照她的習慣在各種數字中尋找突破口。他們先是抽取6種銷售比重較大且有代表性的樣品,比如鏡架、鏡片、隱形眼鏡等,發現年平均進、銷價及毛利率有許多誤差;然后他們又對企業業務流程進行核查,最后把目光定格在財務核算體系上。
企業日常使用的財務軟件由財務核算和業務銷售兩部分組成。在業務銷售軟件中,其匯總數據分設成了“業務體系1”和“業務體系2”兩部分。打開“業務體系2”模塊,其顯示的數據完全是各加盟店的業務情況,其中商品調配、存貨數量、日銷售額、年銷售收入等數據都一目了然。作為相對獨立的兩個納稅人其財務數據怎么會反映在同一軟件中?顯然該公司是將加盟店當作自己的一個部門進行日常管理。據此,李燕他們堅定了自己的判斷:該企業對加盟店采取統一采購、統一配貨、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的模式,其加盟店人員、費用仍在企業列支,其實質毫無疑問地屬于連鎖經營形式。
經營模式變更,原有目的旨在避稅
第二次約談的場面和氣氛與上次相比有了明顯的不同,企業老總和財務經理都到場了。面對那一串串本身并沒有特別意義的數字符號,企業負責人道出了實情:現在眼鏡零售業市場競爭特別殘酷,為了保住已經占有的市場份額,保證較高的贏利水平,我們花了大價錢,聘請境外的會計師做了企業經營模式策劃,希望通過利用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與個體定額之間稅率5%的差異,達到避稅的目的。沒想到有意無意之間成了稅務機關納稅評估的“反面教材”。隨后,企業負責人當場表示,愿意自查自糾,補記2006年~2007年兩年銷售收入158.1萬元,補繳增值稅39.34萬元,繳納滯納金2.87萬元。并且取消了10家加盟店的個體經營執照,重新注冊為連鎖店,辦理稅務登記,納入企業稅收總額。經過這樣的整改調整,這家眼鏡有限責任公司增加納稅申報收入500多萬元,實現稅收50余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