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生產成本稅務稽查要點》
一、生產成本核算的常見問題和稽查要點
1.將不屬于產品成本負擔的費用支出列入直接材料費等成本項目
(1)表現形式
如將自營建造工程領用的材料列入生產成本的“直接材料”項目。這樣做違反了成本、費用的開支范圍規定,把不應計入成本、費用的支出計入了產品成本,少計了利潤,導致少繳所得稅。
(2)檢查要點
對于這類問題,檢查人員首先應審查企業“在建工程”明細賬,根據“在建工程”明細賬的記錄進行業務內容的分析,從工程成本的材料成本水平、動力費水平和工資水平等項目中找出疑點,進一步查證“成本計算”明細賬。
2.將不屬于本期產品成本負擔的材料費用支出一次全部列作本期成本項目
(1)表現形式
如將幾個月產品成本負擔的材料、燃料費用一次列入當期的產品成本項目。上述做法沒有正確劃分各月份的費用界限,違反了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可以使企業延遲繳納所得稅,人為調節期間會計利潤。
(2)檢查要點
檢查人員在審查產品成本計算單時,若發現直接材料成本費用項目有的月份高,有的月份低,應查閱生產統計報表,扣除由于產量的變動造成的材料成本的高低變化,隨后到材料庫查詢有關材料明細賬,查實后確定問題。
3.將對外投資的支出計入成本、費用項目
(1)表現形式
如企業以材料物資向其他企業進行投資時,不反映在“長期股權投資”賬戶中,而列入成本、費用項目中。這樣,一方面增加了產品成本,減少了利潤,可少交所得稅;另一方面隱藏了投資收益,少計利潤,少交企業所得稅。
(2)檢查要點
檢查人員審閱銀行存款日記賬時,根據銀行存款日記賬的摘要記錄“大宗存款”等關鍵詞,進一步調閱憑證,調查該筆匯款是否是投資收益。
4.將應屬于成本項目的費用支出列入其他支出
(1)表現形式
如將車間固定資產修理費用列入了“在建工程”項目,虛降了成本。
(2)檢查要點
檢查人員在審閱“在建工程”明細賬時,若發現工程造價超過工程預算比較多,應調查企業修理費的處理方式。
5.將福利費開支列入成本項目
(1)表現形式
將福利部門人員工資等列入“直接人工費成本”項目。這種做法違反了成本、費用開支的范圍規定,加大了成本,減少了利潤。
(2)檢查要點
檢查人員應審查工資計算單及工資費用分配表,檢查人工費用的處理是否符合成本、費用的開支范圍,人工費用的開支標準是否合理。
6.回收的廢料沒有沖減當月的領料數
(1)表現形式
將回收的廢料收集起來,不沖減當月的領料數,而作為賬外物資處理。
(2)檢查要點
檢查人員在查賬之前要了解企業的生產情況。在檢查過程中,若發現生產過程有廢料回收,應去材料庫查詢,查閱領退料的有關制度,審閱有關材料明細賬,確定其是否存在問題。
7.將屬于產成品的成本費用計入在產品成本
(1)表現形式
如月末在產品還需較大工作量加工才能制成產成品,選擇了在產品成本按產成品成本計算法,使得在產品成本加大,產成品成本減少,少計成本,虛增利潤。
(2)檢查要點
檢查人員對被查單位的產品生產、工藝過程等要有清楚的了解。根據生產科報送的生產統計報表,了解在產品的加工過程,審閱生產成本計算單,確定問題所在。
8.將不屬于在產品的費用計入在產品成本
(1)表現形式
如對產成品與在產品分配費用時,錯誤地采用在產品成本按所耗原材料費用計價法,將應計入在產品成本的燃料和動力費、直接人工費等費用,全部計入產成品成本,從而少計在產品成本,少計利潤,少納企業所得稅。
在產品成本按所耗原材料費用計價法適用于原材料費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大的產品,在實際工作中,對原材料費用占產成品成本的比重并沒有具體規定。某些企業就是利用沒有具體標準的機會,在成本計算時脫離實質,錯誤地采用該計算方法。
(2)檢查要點
檢查人員應審查生產成本計算單或明細賬,查證產成品與在產品費用的分配方法,然后計算原材料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
9.產成品與在產品費用分配方法選擇不當
(1)表現形式
如采用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但企業的各項消耗定額、費用定額根本不準,或長時間對定額沒有修改,導致在產品定額成本與在產品實際成本之間的差異增大,而且全部由產成品負擔,不能如實反映產品的實際成本,影響利潤的準確性。
(2)檢查要點
檢查人員應檢查生產成本計算單或明細賬,了解該企業選用的是何種分配方法,是否符合該企業的實際情況,運用驗算法檢查產成品與在產品費用分配額是否正確。
10.故意低估在產品的完工程度
(1)表現形式
在產品數量乘以完工程度,就是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所以估計的完工程度越低,計算的在產品約當產量就越少。這樣在進行產成品與在產品費用分配時,在產品的成本將會很小,產成品成本很大,可達到少計利潤、少納企業所得稅的目的。
(2)檢查要點
檢查人員應核實在產品的完工程度,進一步檢查各工序完工率,判斷完工程度是否有意被壓低。
11.虛擬在產品數量
(1)表現形式
某些企業虛擬在產品數量,增加在產品成本。
(2)檢查要點
檢查人員應檢查在產品收發結存賬,將該賬記錄與實物進行核對,若發現賬面數量大于在產品實物數量,則存在虛列在產品數量的現象。
第二部分:《工業企業生產成本稽查要點》
一、生產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
部分企業未根據本行業生產的特點,選擇適合于本企業的成本核算對象、成本項目及成本計算方法。存在生產成本核算不規范、不符合會計制度的現象。本文現以定單(分批)法核算為例:
1.設定按定單(分批)法核算成本,未見按定單(分批)法設置的賬簿來歸集生產費用,也缺乏相應的材料、工資及制造費用分配表,成本計算單賬表,在產品(各定單)盤點表等配套表格;
2.工業企業的產品講究其生產周期。假定某定單的甲產品從投料到入庫待售為10天工作日,在同等條件下(無增人、加班),每月20日后投入生產的某定單的甲產品都只能是在產品。車間期末還在熱火朝天地生產,但賬面期末在產品反映零余額、少余額、甚至于是紅字余額,嚴重地賬實不符。特別是電機等行業在持續生產的情況下,不定期接受定單,組織生產,一年到頭十二個月,月月都沒有在產品。
3.在產品余額成本項目反映(1)材料小于人工、制造費用;(2)只有人工、制造費用;(3)只有材料和人工或制造費用;
4.明細賬只設到二級;
5.生產費用發生未按發生的時間及時入賬,時而無材料,時而無工資;
6.生產費用發生直接列入主營業務成本等;
7.隨意結轉完工產品成本;
8.在產品盤點表未反映定單(分批)的成本項目、數量和余額,有的企業反映的是產品名稱數量金額,有的企業反映的是一個品種多種規格的材料;
9.材料領用消耗大大超出產品自身定額耗量。材料領取太多,未按規定辦理退料或假退料手續。
二、生產成本核算審計的關注要點
稅務稽查人員要掌握會計制度和成本核算的規定,在對生產成本核算進行檢查時,應從檢查會計賬簿設置和從內部控制獲取相關的成本配套表格入手。檢查到產品成本核算環節時,應抓住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產品成本計算應遵循“直接費用直接計入,間接費用分配計入”的原則。分配方法應科學、合理。方法一經選定,前后各期應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
生產成本核算進行檢查,要重視產品監盤手段的運用,如錯過此手段的,應在測試內部控制的基礎上,檢查被查單位的盤點方法和記錄,運用一些分析性復核程序,同時在期后結合抽盤存貨時一并抽盤在產品。但一定要記住,相同的產品品種在不同的企業,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雖然有著相同的在產品實物形態,在賬表上的反映,卻有不同的形式。
總之,稽查人員敢于向生產成本亮劍檢查,首先要掌握與成本核算的會計相關法律法規,了解被查對象的行業生產經營特點,知悉被查單位內部管理控制的嚴密程度,結合月度成本波動分析,分解被查單位主要產品成本構成要素,對照被查對象所在行業企業所得稅稅負指標,實施稽查職業判斷,以提升稅務稽查精準度,提升稅務稽查工作質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