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重于形式”會計核算原則在實際工作中的
來源:安徽稅務籌劃網 作者:安徽稅務籌劃網 人氣: 發布時間:2022-08-15
摘要:2000年12月,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中,首次正式提出 實質重于形式 的會計核算原則,即 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
2000年12月,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中,首次正式提出“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核算原則,即“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等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這項會計核算原則的頒布,對會計核算是否能夠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事項提供了依據,同時對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高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原有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
l、《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資產的定義沒有真正反映資產的質量特征,忽略了企業資產應當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質,即資產應當“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在實務工作中,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不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但仍然作為企業的資產在負債表上列示,從而造成企業資產不實,不能客觀反映企業的經濟實質。例如,已被淘汰或者長期閑置不用的設備,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各項資產減值等,這些形式上的資產項目已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因其符合資產的定義而仍作為企業的資產,造成企業虛增資產,虛增利潤。
2、按原有的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當在發出商品、提供勞務、同時收訖價款或者取得索取價款的憑據時,確認營業收入的實現,這樣的收入確定條件實質上是所有權憑證或實物形式上的交付,而不是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發生轉移,也就不能按正確的標準確認和計量收入。
3、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固定資產凈殘值率,固定資產報廢標準由國家統一規定,而不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根據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特點和固定資產價值磨損程度及無形損耗的具體表現來確定,這樣,拘泥于形式的核算方法,不能客觀反映企業的經濟實質和經營成果。例如,由于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標準與企業的實際情況不符,導致企業固定資產凈值不實,致使企業更新改造資金不足。
上述缺陷導致會計核算不準,會計信息質量不高,假賬現象時有發生,給利益相關的各級政府部門、債權人、投資者帶來極大的損失。只有正確理解和運用“實質重于形式”會計核算原則,才能真實反映會計核算內容和經營成果。
二、“實質重于形式”會計核算原則在實際會計核算中的運用
1、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
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在租賃期未滿以前,從法律形式上講,所有者權并沒有轉移給承租人;但是從經濟實質上講,與該固定資產相關的收益和風險已轉移給承租人,承租人實際上也能行使對該固定資產的控制,因此,承租人應將其視為自有的固定資產,一并計提折舊和大修理費用。
2、自建固定資產的核算與管理
新制度規定,企業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只要“達到預定的使用狀態”(實質上的完工)而不管其是否辦理竣工驗收手續(形式上的完工)就可以計提折舊,其長期借款利息就應停止資本化,就應從“在建工程”科目轉入“固定資產”科目。
3、收入的確認
新《企業會計準則——收入》在收入的確認方面較多運用了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如在確認商品銷售收入時,其條件之一就是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買方,其重視的是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的經濟實質而不是所有權的法律形式,在某些情況下,企業已將所有權憑證或實物交付給買方,但商品在質量、品種、規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要求又未按保證條款及時彌補,或未完成商品的安裝或檢驗工作,而又是合同所要求的,在這樣情況下就不能確認收入。
4、關聯方交易關系的確認
《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要運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具體判斷是否存在關聯方關系,即在企業財務和經營環境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間接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將視其為關聯方。關聯方關系的存在應視其關系的實質,而不僅僅是其法律形式。如一家母公司同時控制了兩家子公司,則不僅母公司和兩家子公司存在關聯關系,這兩家子公司之間也存在關聯關系。
5、合并財務報表的確認
企業合并財務報表應依控制為基礎確定分并范圍、編制合并范圍。這里所講的控制,是指實際意義上的控制,而不是法律形式的控制,在某種情況下,雖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的控制權,但根據公司章程或其他協議合同規定,可能這一方并沒有實際的控制權,這時,就不應該合并財務報表,相反,雖然某一方沒有控制權,但根據公司章程的規定,對投資對象擁有實際的控制權且能取得相應的控制利益,這時也應該合并財務報表。
三、充分理解“實質重與形式”會計核算原則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實質重與形式的會計核算原則不僅留給會計人員越來越多的職業判斷的余地,尤其在國際經濟形勢和經濟現象錯綜復雜的今天,這項會計原則顯得尤為突出。它不僅是會計人員應遵循的會計核算原則,也是審計人員判斷是非的尺度。因此,為了客觀公正地處理會計業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斷加強會計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不斷地研究新問題、新情況,提高自己的職業敏感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財務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公允性、可信度,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作為審計人員,只有遵循這項會計核算原則,才能對經濟活動作出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評價?!冬F代審計與經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