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準則解讀:突破與展望
來源:安徽稅務籌劃網 作者:安徽稅務籌劃網 人氣: 發布時間:2022-08-15
摘要:當前中國的經濟正在快速地融入全球化,出口、海外融資、并購、反傾銷等經濟業務事項要求企業盡可能采用與國際財務報告標準相一致的會計標準;同時,企業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資...
當前中國的經濟正在快速地融入全球化,出口、海外融資、并購、反傾銷等經濟業務事項要求企業盡可能采用與國際財務報告標準相一致的會計標準;同時,企業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資本市場快速發展、中國政府管理經濟的行為逐步優化,也意味著整個社會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原會計準則出臺于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中國經濟市場化、全球化程度還不高的年代,存在理念落后、監管方式簡單、框架體系不完備等問題,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這一形勢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發布了中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研究、對比新舊會計準則,可以看出,此次發布的新會計準則,不是對原有會計準則的小修小改,而是一種全新的突破和構建,將對我國的經濟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新會計準則在以下六個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一、構建起完備的準則框架體系
我國自1992年以來,共頒布了包括基本準則在內的17項準則,并分別于01年、02年、04年頒布實施了《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形成了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并存的格局。準則本身不完備,又通過會計制度加以補充,而不同行業企業又執行不同的會計制度。因此在法律法規層面上顯得有些混亂。
此次頒布的新會計準則,包括1個基本準則,38個具體準則。這38個具體準則又可以分為五個方面,(1)通用業務準則(準則1——23)(2)特殊業務準則(準則24——26)(3)特殊行業準則(準則27)(4)財務報告準則(準則28——37)(5)新舊銜接準則(準則38)。在2006年10月30日發布的準則指南中,包括了兩套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分別規范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的帳務處理。準則體系完整清晰。
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開始執行新會計準則,其他大中型企業鼓勵執行,至09年,所有大中型企業全面執行。小企業依然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這樣通過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基本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體系,基本統一了我國會計規范的法律形式。
二、趨同國際會計準則
由于制定新會計準則的指導思想是:凡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已有的內容,而中國尚未制定相應的會計準則的,只要中國已經有了相關交易或事項,就應當制定相應的中國會計準則,只要中國的經濟交易事項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范的經濟交易事項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或者中國的經濟已經具備條件,那么中國將采用相應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所規范的原則,甚至直接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內容。因此,新準則可以說是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了全面的、實質性的趨同。這一點也得到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認可,2005年11月8日,財政部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簽定了聯合申明,認為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了實質性的趨同。
本次頒布的新會計準則除企業合并、關聯方交易、資產減值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存在實質性差異外,其他內容基本實現了全面趨同。新會計準則規定,“僅僅同受國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關聯方關系的企業不構成關聯方”;“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權益結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購買法”;“資產減值(不包括存貨、金融資產等應由其他準則規范的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期間不得轉回”。這三點差異產生的原因是,我國存在大量國有企業,政府監管技術、監管法律法規相對還比較落后,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披露成本,減少企業利用企業合并、提取和返回資產減值準備操縱利潤的可能性,對上述幾個方面作了簡化處理。
三、革新了準則設計理念
1、原則導向
原會計準則對各項經濟事項的處理都做出了比較具體的規定,而新會計準則則只是給出了原則性的指導。如原準則中的投資準則,將投資劃分為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在長短期投資中又分別劃分為債權投資和股權投資。劃分依據是投資的持有時間和投資的形式。同時針對各種具體類別的投資,分別給出了具體的會計處理規定。而新會計準則把投資的一部分劃為應由《長期股權投資準則》進行規范的,另一部分劃分為應由《金融工具準則》進行規范的。而金融資產又可以劃分為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持有至到期的投資,3、貸款和應收賬款,4、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一筆投資性資產劃入不同的金融工具類別或者劃入長期股權投資,它的初始計量、后續計量、減值處理都有不同規定,將對當期和以后各期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產生不同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劃分應當真實反映企業持有該資產的能力和意圖。所以一筆投資性資產到底該劃入何種類別,新準則只是給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不再像舊準則明確而具體,需要會計人員高度的職業判斷。
2、決策有用觀
從以往單純注重歷史成本計量,到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重,擴大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長期股權投資更多采用成本法而不是權益法進行核算,把投資性房地產從存貨和固定資產中分離出來,允許開發費用作為無形資產資本化,支付職工股份應當在等待期內將按授予日股價公允價值計量的成本進行合理分攤,對企業合并形成的商譽每年進行減值測試而不是逐步攤銷,具體準則的這些變化,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使得會計信息反映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反映企業經營的真實狀況,使會計信息成為決策有用信息。另外,新的基本準則第13條,明確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有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則預測。這是我國首次在基本準則中明確決策有用觀。
3、資產負債表觀
長期以來我國國有企業在經濟生活中占主導地位,與此相適應的是會計準則、會計實務比較重視利潤管理,然而,從長期看,只有企業的資產才能為企業帶來收入,因此,相比利潤表而言,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更能反映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反映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反映管理者受托管理責任的履行情況。新會計準則為了適應經濟生活的這一變化,在準則的各項具體規定中強調了資產負債表的價值觀。
首先,重新定義了資產負債的概念,并且規定必須同時滿足資產、負債確認條件的,才能確認為資產、負債。對資產、負債進行重新的嚴格定義,是資產負債表價值觀的基礎,而會計的計量屬性從單純的歷史成本變為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重;所得稅會計從應付稅款法、利潤表下的遞延法、債務法三種備選方案到資產負債表下的債務法一種方法的規定;長期股權投資除重大影響和共同控制采用權益法核算外,其他采用成本法;這些變化都是為了讓資產負債表的數據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真實面貌,是資產負債表價值觀的重大體現。
4、綜合收益觀
比較新舊會計準則關于所有者權益的概念,可以看出,對所有者權益定義本身沒有大的變化,但是關于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在新準則中,首次明確了“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的概念。原準則中的資本公積金僅包括股本溢價、法定財產重估增值,接受捐贈的財產價值等三個方面,新準則采用“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的概念,不但寬泛,而且更為明確,把原計入資本公積的內容明確為一種利得或損失,這是綜合收益觀的體現。
5、忠實呈報觀
原準則強調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是重要的會計目標;新會計準則則明確提出了會計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新準則將原來的“一般原則”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概念更為明確,指出了會計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會計信息的質量標準;將會計信息“客觀性”原則改為“真實可靠”,增加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這在我國的會計準則歷史上是一種全新的會計理念,要求會計的確認和計量不能簡單地以經濟業務的外在表現形式或一般的法律形式作為依據,而是應該以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作為會計確認和計量的依據,這些變化是忠實呈報觀的具體體現。
四、引入了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之一
新會計準則既然把“真實可靠”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要求,就必然要按照國際慣例,允許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之一。事實上,在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現實狀況下,企業資產的帳面價值已越來越遠離了它的市場價值,如果會計還固守歷史成本,其提供的信息對決策者、潛在投資者、貸款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沒有價值,不能幫助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以財務報告為主要載體的會計信息將被邊緣化。因此,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的概念恰逢其時。同時,在新準則關于計量屬性的規定中要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能夠取得并可靠地計量。這項規定可以防止公允價值概念被濫用。
五、強化了管理層受托管理責任
如前所述,制定會計準則的理念,已經從利潤表價值觀轉化為資產負債表價值觀,這有助于企業管理層從關注利潤的短期行為轉換為關注資產質量、資產盈利能力、資產負債狀況的長期行為。同時,新基本準則第4條更明確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之一就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
六、細化了信息披露方式
原準則中涉及到報表編制和信息披露的準則有5項,分別是: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現金流量表,中期財務報告,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新準則在原有基礎上又增加了5項:財務報表列報,合并財務報表,每股收益,分部報告,金融工具列報。使披露面更廣、更細。
在各項具體準則中,披露要求也更具體、更細化。例如,關聯方披露準則中,在無論是否發生交易的情況下,原準則只要求披露直接關聯公司的名稱、注冊地等情況。但新準則要求,如果母公司不是該企業最終控制方的,還應當披露最終控制方名稱,母公司和最終控制方均不對外提供財務報表的,還應當披露母公司之上與其最相近的對外提供財務報表的母公司名稱;在發生交易的情況下,除原有的披露要求外,還應當披露未結算應收項目的壞帳準備金額。
綜上所述,新會計準則既然是一種全新的突破和構建,就必然影響我國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有理由相信,實行新會計準則后,必將使得:
1、國際趨同加快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將逐步改變現階段因為具體的國情而保留的與國際會計準則不一致的做法,減少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差異,實現更全面的趨同。
2、會計標準兩分天下,
上市公司、大中型企業以及這些企業的控股子公司,將執行企業會計準則,而占企業總量95%以上的中小企業(不具公共經管責任的公司),將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呈現清晰的格局。
3、會計人才兩極分化,會計教育面臨突出的矛盾
小企業會計制度對很多業務采取簡化處理的方式,相反,執行企業會計準則,要求財務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高度的職業判斷,對企業經濟業務實質的深刻理解能力。會計人員將向高端和低端快速分化,大量中端會計人員面臨選擇。傳統的單一的會計教育,面臨突出矛盾。
4、企業監管面臨重大挑戰:企業的會計處理越來越依賴管理層意圖,具體會計處理方式有多項備選方案,會計計量允許采用公允價值,而公允價值的判斷依據并不唯一,這些都給企業監管帶來了重大挑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