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和收款,孰先孰后?
來源:指尖上的會計 作者:袁國輝 人氣: 發布時間:2022-08-10
摘要:本文導讀 一般情況下,發票會在收款后再開具。如果買方拿到發票了,卻賴賬,而賣方沒有證據證明未收到款,可能要吃啞巴虧。先開票,后收款,也并非不可行,但要做一定的預防。...
本文導讀
?
一般情況下,發票會在收款后再開具。如果買方拿到發票了,卻賴賬,而賣方沒有證據證明未收到款,可能要吃啞巴虧。先開票,后收款,也并非不可行,但要做一定的預防。譬如,在合同中明確開票與付款無關,并約定好付款方式;在交付發票時讓買方背注尚未付款;讓買方開具收到發票回執,注明尚未付款。
?
財務部門一般都會告訴銷售人員,先要把銷售款收回來,財務才能把發票開出去。等到銷售人員跑過去和客戶談合同時,客戶的財務部可能要求,先把發票開過來,才能把款付過去。交易雙方各念各的經,難免會頂上。這好比博弈,誰贏誰輸取決于誰在業務合作中更強勢。這樣的情景在會計工作中屢見不鮮。
?
開票與收款孰先孰后,站的立場不同,自然結論就會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肯定有悖契約精神?,F實是,交易雙方中強勢的一方會爭取到對自己更有利的條件。
?
從公平與法理的角度看,究竟應該先收款還是應先開票,請看下面的分析。
?
(1)銷售方:先開發票面臨稅收風險
?
從會計核算的角度看,開票、收款、確認收入最好統一起來,最次也要力求做到開票與確認收入統一。站在銷售方這邊,如果先給購買方開票,稅務以票控稅,增值稅納稅義務就產生了,開票了就得先把增值稅交出去。此時款又沒有收回來,這樣一來,銷售方貨款還沒有收到,反倒要先給稅務交一筆稅,無異于銷售方替購買方墊付了稅款。如果購買方賴賬不還,銷售方不僅款收不回來,等于還要給稅務倒貼一筆稅款。
?
從稅負角度看,我認為先收款后開票更合理。
?
(2)購買方:付款后拿不到發票的概率很小
?
站在購買方角度,當銷售方已把貨物移交給購買方后,購買方先把款付給銷售方,最后銷售方拒開發票的可能性不大。除非購買方付款后發現貨物有問題,然后跟銷售方爭議,并提出退貨。不是這類極端情況,一般不會出現銷售方不開發票的情景。
?
從發生爭端的概率看,付款后拿不到票的可能性很小,而開票后收不到款的概率要高得多。
?
(3)法律:發票被視為付款憑證
?
站在法理上,發票在特定情形下可視為收款憑據。某法院的一個判例很有代表性,雙方因貨款問題對簿公堂,銷售方說購買方一直未付款,購買方說已經付款了,并且提供了銷售方開具的發票作為證明。最后法院判決的依據是什么呢?法律講究誰主張誰舉證,因為銷售方沒有證據表明自己未收到款,則發票被視為購買方已付款的憑證。列舉這個案例,是想提請會計人員注意,開發票要有意識地避免債務糾紛。
?
如果客戶還沒有付款,強烈要求先開票,該怎么辦?客戶是上帝,客戶強勢,銷售方一般會讓步。這時需要會計人員在開票問題上做好預案,防范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簽定合同時約定清楚先開票后付款。如果在合同中沒有這樣約定,在把發票提供給客戶時,需要做幾個伏筆:一、讓客戶開具一張收條,證明收到了發票,但款項尚未支付;二、在發票的背面備注,款項尚未支付。
?
整體而言,開票與收款的博弈,企業應盡可能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爭取。盡可能在簽訂合同時約定清楚收款與開票的先后,避免未來出現不必要的糾紛。
相關報道——謠言:先開票后付款將定罪量刑">謠言:先開票后付款將定罪量刑
相關法規——
法[2018]226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定罪量刑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
相關解讀——
最高法院權威答復: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件的數額標準確定?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法發[1996]30號還是法釋[2002]30號??<華稅>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定罪量刑標準“新規”及其影響淺析?<金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