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稅負率的說法,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包括理論界也是有所討論。稅負率的說法范圍也很多,有整體稅負率、各稅種的稅負率、行業稅負率、企業稅負率等等。從字面看,就應該比較清楚,稅負率無非就是說企業的稅收承擔的一個數值比率,口徑一般與對應的稅率相應。
本來對于稅負率并不想說什么,但是每年或者過一段時間總是有那么一些人拋出稅局預警稅率、低于稅負率要補稅等等的言論。而一些不了解的企業財務人員對此存在畏懼,于是大罵稅局搞稅負率整企業的言論也是時常出現。筆者作為一個對稅負率接觸時間較長的“過來人”想說說,希望能夠讓人知道一下真相。
理論屆的稅負率,一般是為了研究宏觀的稅收承擔水平與企業發展、財政收入等諸多因素之間的關系,一般企業人士在日常并不過度關心。
現在一些公眾號或者培訓中介機構在宣傳中,一般都是說兩個稅負率。比如,筆者從一個公眾號上宣傳的所謂2018年最新預警稅負率,摘取其說法如下:
1.企業增值稅行業預警稅負率:增值稅稅負率是指增值稅納稅義務人當期應納增值稅占當期應稅銷售收入的比例。

2.企業所得稅行業預警稅負率:所得稅稅負率,為年度交納所得稅稅額占該企業收入總額的百分比。每月預繳的企業所得稅也要算在內,就是一個年度所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稅額都要算在內。

3.他們普遍宣傳的口徑是:稅局的預警稅負率是企業需要遵守的最低稅負率,低于預警稅負率的,稅局將要稽查并處罰。一些宣傳機構在文尾會露出尾巴:“我們將為企業提供籌劃,在少繳稅的情況下,達到預警稅負率”。
那么,對于稅負率或者預警稅負率如何看待呢?
1.稅負率的計算是存在的,在稅務機關稅收風險管理過程中也確實存在有一個指標——稅負率。對于稅負率的內部風險監控,在先前起步階段也確實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主要與企業相對生產經營項目單一,市場經濟影響下的市場價格等波動相對較小有關。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混業經營行為越來越多,經濟價格波動也是越來越大,由此,稅負率的波動也是較大的,稅負率衡量企業納稅信用程度的參考價值相對變得越來越小。因此,當下稅負率僅僅作為諸多風險指標中的一個,遠遠沒有網傳的那樣,僅僅因為稅負率偏低而被稅局補稅。
2.稅負率作為一種風控指標,并不奇怪,是非常正常的事,就如企業財務也有風控指標,審計也有風險指標一樣,并不是特別了不起的事。因此,看待稅負率,僅僅按照正常的心態就可以。作為企業財務來說,也是可以作為一個風險指標來看看自己的納稅申報做得是否正常,也是可以應用的。如果一個會計自己也把稅負率作為自己檢查財務核算是否存在問題的一個指標,那么你對稅負率的認識就到位了,也就不會被這些以拉培訓、賺中介費為目的,采用“坑、蒙、拐騙”手段的惡意宣傳所受嚇唬。
3.稅負率在稅收風險管理中也是出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稅管員也是沒有很好地理解稅負率的含義,簡單粗暴按照稅負率去強行要求企業補稅(當然這樣的事情都是以前了,現在規范執法嚴格,這種情況一般不太有了),造成比較不好的影響。有一些人還因此出了嚴重的后果,承擔了責任。應該說,現在僅僅拿稅負率一個指標說事的情況不太有了。
另外,稅負率實際是一個很難計算的指標,受到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特別是營改增之后,更是影響稅負率的因素奇多。而遇到出口企業,對稅負率的計算口徑更是五花八門了,也就僅僅作為參考的份了。
說了那么多,貌似有點啰嗦,就不多說了,就告誡一下:
面對預警稅負率的宣傳,不要過度當回事,稅局的稅負率監控本身就是內部的風險指標之一,很正常的事,不要被嚇唬住,更不要上當去接受“培訓”。借口稅負率給予的培訓,筆者認為十有八九是培訓出弄虛作假的事,搞不好倒是真的要出問題。同時,也要對稅負率有一個適當的認識,作為自己財務的內控指標之一,檢查一下是否核算正確,倒是也有必要。遇到簡單地以稅負率低直接要求補稅的情況,可以據實予以說明;遇到粗暴的,可以“以暴制暴”,不予理睬,當然,前提是你自己稅負率低是客觀事情造成的。
總之,對于預警稅負率,要有根“弦”,但不要被“忽悠”!
稅負率高,并不能說明一定沒有問題;稅負率低,并不是說一定存在問題!真實者無需顫抖,心虛本應難眠! |